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国人致死和致残的首要病因。规范抗栓治疗是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的重要措施。无论是抗血小板还是抗凝治疗不可避免地带来出血并发症,又以消化道出血最重要和最常见。出血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。因此,预防消化道损伤和消化道出血对于长期抗栓治疗患者非常重要。《中华内科杂志》编委会曾组织心内科和消化内科专家于2009年发布《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》 ,并于2012年进行了更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建议。鉴于新型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不断涌现,两个学科的专家2016年1月再次相聚,共同探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,并针对核心问题给出建议。
抗血小板治疗进展与消化道出血
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(ACS)的抗栓治疗不断强化。2015欧洲非ST段抬高ACS指南M1增加了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的推荐,即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建议加用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,推荐用于所有无禁忌证、缺血中-高风险患者(如肌钙蛋白升高)不论起始治疗方案如何(包括已服用氯吡格雷),都应使用替格瑞洛(负荷剂量180 mg,90 mg/d,2次/d)。并首次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疗程突破了12个月,即在仔细评估患者的缺血和出血风险后,可考虑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加用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>1年。
真实世界的研究显示,消化道是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并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。4184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随访2年,严重出血的年发生率为0.6%。半数以上BARC(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)3型出血发生在消化道(54.9%)。
来自欧洲的一项注册研究显示,6212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(PCI)患者随访所有的出血事件,30 d内消化道出血比例不到20%,而1年内消化道出血超过30%,长期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常见的部位为胃肠道。
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均完成了在ACS领域的3期临床研究,与氯吡格雷比较,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疗效更优,但出血发生率也较高,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总出血发生率均升高32%,胃肠道出血发生率普拉格雷升高46%,替格瑞洛升高32%;致命性出血未见明显增加。
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疗程的更新推荐主要基于DAPT(The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)研究和PEGASUS-TIMI 54(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Prior HeartAttack Using Ticagrelor Compared to Placebo 0n aBackground ofAspirin—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54)研究。
两项研究结果均提示与标准疗程比较,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严重出血发生率。荟萃分析显示,33 435例伴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,平均随访31个月显示,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(DAPT)减少主要心血管病事件22%,严重出血发生率增加73%(1.85%比1.09%;RR=1.73,95%C/1.19~2.50;P=0.004),但是致命性出血没有增加(0.14%比0.17%;P=0.75)。
对于DAFF 12个月后的选择,可参考基于DAPT研究队列建立的DAPT评分[≥75岁2分,65~74岁1分,<65岁O分,糖尿病1分,吸烟1分,既往心肌梗死或PCI 1分,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左心射血分数(LVEF)<30%2分,心肌梗死1分,静脉移植血管PCI2分,支架直径<3 mm 1分],有助于筛选可从延长DAPT获益的患者。
建议:消化道出血是冠心病患者抗栓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。无论是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还是延长DAPT疗效均优于传统治疗。但总体出血发生率较高,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也较高,应该基于出血风险合理选择,并重视防范。
制定者:
中国心血管病相关专家小组(统称)
抗栓治疗消化道损伤防治专家组
拓展指南:
与抗栓治疗相关指南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