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下面的问题是针对您实际情况进行选择,请认真阅读以下问题,针对每一个问题选择您认为最合适的答案。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,请不要有漏项,谢谢合作 |
|
1.当我哭泣时,我知道是什么原因 |
|
|
2.空想纯粹是浪费时间 |
|
|
3.我希望自己不那么害羞 |
|
|
4.我常搞不清自己是什么样的感受 |
|
|
5.我常幻想着将来 |
|
|
6.我似乎交朋友和别人一样容易 |
|
|
7.知道问题的答案比知道其原因更重要 |
|
|
8.我难以用恰当的词描述自己的情感 |
|
|
9..我喜欢别人知道我对事物的态度 |
|
|
10.有些身体感觉连医生也不理解 |
|
|
11.只做工作是不够的我需知道为何做和如何做好 |
|
|
12.我很容易地描述自己的感受 |
|
|
13.我更喜欢分析间题而不仅仅描述它 |
|
|
14.当我心烦意乱时,我不知是伤心、害怕、愤怒? |
|
|
15.我常好幻想 |
|
|
16.当我无事可做时,常好空想 |
|
|
17.我常为体内的感觉所困惑 |
|
|
18.我极少做白日梦 |
|
|
19.我更关心事情的发生,而不注惫为何发生 |
|
|
20.我有些难以识别的感受 |
|
|
21.情感的沟通是很重要的 |
|
|
22.我觉得难以描述对别人的情感 |
|
|
23.别人告诉我,要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|
|
|
24.一个人应寻求更深刻的理解 |
|
|
25.我不知道我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|
|
|
26.我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气愤 |
|
|
描述情感的能力得分: |
|
认识和区分情感与躯体感受的能力得分: |
|
幻想得分: |
|
外向性思维得分: |
|
总得分: |
|
每一项得分: |
|
|
注: 1. 多伦多述情障碍26个条目量表(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,TAS-26)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测量述情障碍的最好工具,该量表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,应用于世界上不同人群中。另外,还有TAS-20版本,也十分常用。TAS使用较简便易行。它是一种自评量表,受评者应能正确理解量表中各项目的含义,因此需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,对评估能合作,在受评者不受环境因素干扰下一次完成。 2.1973年,Sifneos首先提出了述情障碍(alexithymia)一词,该词来源于希腊语,“a”为“无”(lack),“lexis”为“词语”(word),“thymos”为“情感”(emotion),故述情障碍又称为“情感表达不能”。Taylor,Bagby等认为述情障碍是情感认知、加工和调节过程的一种损害,而这种损害作为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,使个体易患上物质滥用、惊恐发作、躯体形式障碍、饮食障碍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,并降低其临床疗效,因此在临床上对述情障碍进行评估具有实用价值。 3. 具有述情障碍(alexithymia)的个体以无法识别情感、无法将躯体唤醒感觉与内部感受相区分、无法交流情感、缺乏想象力、外向性思维为主要特征,述情障碍妨碍个体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,使个体容易患上心身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功能性胃肠紊乱),以及抑郁和焦虑障碍等,并显著降低各种疾病的临床疗效。目前,学者普遍认为述情障碍是情绪认知加工、调节过程受损的一种人格特质。 4. TAS信度测定国外Bagby报告男性72例,女性129例,其均值±标准差分别为61.8±13.2和60.5±11.5,项目间平均相关系数男女均为0.10,内部信度分别为0.76和0.75。国内大学生和医务人员各25人于首次评定后2周再作评定,TAS重测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r1=0.81,r2=0.84。 5. 对评估结果的解释,以含计分数与常模比较,经统计分析,较常模显著为高者表示有述情障碍,得分越高表示述情障碍越严重,对各因子分亦然,男女的常模分不同,应分别对照。 6.由于这个量表有不同的因子划分,因此,结果中也给出每一项的具体值,可以根据每一项的值重新计算其它因子。
|
参考文献: 蚁金瑶,姚树桥,朱熊兆.TAS-20中文版的信度、效度分析[J].中国心理卫生杂志,2003(11):763-767. Taylor GJ, Ryan D, Bagby RM.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self-report alexithymia scale.Psychother Psychosom. 1985;44(4):191-9. doi: 10.1159/000287912. Zhu X, Yi J, Yao S, Ryder AG, Taylor GJ, Bagby RM. Cross-cultural validation of a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 20-item 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. Compr Psychiatry. 2007 Sep-Oct;48(5):489-96. doi: 10.1016/j.comppsych.2007.04.007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