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2型糖尿病#

103篇内容 | 10454人围观

关注话题

话题活跃用户
#插入话题
虽有糖尿病,莫来并发症!
2020-05-29

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

#2型糖尿病##肥胖#、体内#恶性肿瘤#、内分泌疾病、#自身免疫性疾病#和药物反应可能会有#黑棘皮病#(AN)表现,具体的机制是什么呢? #曲安奈德#是有效的#维甲酸#
2023-04-20发表于上海

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

#2型糖尿病#瘦素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,通过抑制食物摄入、刺激产热等调节能量平衡,从而导致体重下降。血清瘦素水平与体脂率、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。有研究表明,肥胖者对内源性瘦素的作用有抵抗力,即使在使用外源性瘦素后,对减肥也没有显著影响。当瘦素与下丘脑中的受体结合时,它会刺激许多厌食肽并抑制几种厌食神经肽。
2023-03-26

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

#2型糖尿病#学习,共同进步
2023-03-11

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

#胰高血糖素样肽-1##GLP-1#)为基础的药物,包括#GLP-1受体激动剂#(GLP-1RA)和#二肽基肽酶-4抑制剂##DPP4i#),是用于治疗#2型糖尿病##肠促胰素类药物#。除了肠促胰素效应外,GLP-1为基础的药物还具有#抗炎#作用。然而,既往一项研究报告使用DPP4i会增加#炎症性肠病#(IBD)风险。
2023-03-11发表于上海

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

#2型糖尿病#学习,共同进步
0
2023-01-01

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

#2型糖尿病#同型半胱氨酸(Hcy)和叶酸的代谢在核酸合成、氨基酸动态平衡、表观遗传维持、氧化还原防御和甲基化中具有重要作用。这种代谢过程也被称为蛋氨酸循环。在这个过程中,蛋氨酸与ATP相互作用,在蛋氨酸腺苷转移酶的催化下合成S-腺苷甲硫氨酸(SAM)。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,SAM通过将甲基转移到另一种物质上而甲基化,SAM被改变为SAH,后者被去烯基基化以产生Hcy。在蛋氨酸缺乏的情况下,同型半胱氨酸经历重新甲基化。这种代谢途径需要叶酸作为甲基团的供体来恢复蛋氨酸。
2022-12-24

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

#2型糖尿病#钠-葡萄糖共转运蛋白抑制剂 (SGLT2i) 对糖尿病和包括心力衰竭 (HF) 在内的心血管疾病诱导有利作用的机制仍然尚未完全明确。包括氨基酸分析在内的代谢组学能够检测全身代谢的变化。 该研究的目的是确定HF合并2型糖尿病 (T2DM) 患者血浆氨基酸谱是否受SGLT2i的使用所调节。
2022-12-23

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

#2型糖尿病#近日,心血管代谢疾病领域权威杂志Cardiovasc Diabetol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,研究人员旨在探究偏头痛与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心血管结局之间的关系,包括心肌梗死(MI)、缺血性卒中(IS)和心血管死亡(CVD)。
2022-12-12

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

血清#内养素##Endotrophin##2型糖尿病#患者死亡率、肾脏和#心血管并发症#的风险#生物标志物#。尿内养素是#蛋白尿#进展和#心力衰竭#事件的风险标志物。
2022-11-08

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

这项研究,采用的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,研究证据可靠。对#2型糖尿病#中,主要对照药物是以#二甲双胍#作为基础治疗,联合四种不同的治疗方法,包括#甘精胰岛素#U-100(以下简称甘精胰岛素)、#格列美脲##利拉鲁肽##西他列汀#。药品类别不一样,新药老药都有,尤其是格列美脲,是一款老药。结果包括#白蛋白尿##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##心血管事件#(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[MACE]、心力衰竭住院或任何心血管事件的总体结局),以及死亡。 最终结果令人吃惊,各个药物并无本质区别!但是各个药物之间的价格差别极大!这也表明,新药未必就一定比老药更好!!最终在主要事件(#微血管并发症#和死亡)没有差别,虽然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一定的差异 ,我们看到:甘精胰岛素组为1.1(95%可信区间[CI], 0.9至1.3),格列美脲组为1.1 (95% CI, 0.9至1.4),利拉鲁肽组为0.7 (95% CI, 0.6至0.9),西格列汀组为1.2 (95% CI, 1.0至1.5)。仅仅利拉鲁肽似乎更优,但是利拉鲁肽价格,以及使用方法都并不方便。其它则是几乎是相似的。 这项研究能发表在#新英格兰杂志#上,意义重大,因此,也不能过于迷信新药!老药并不代表没有价值!!
2022-09-23

前往app查看评论内容

#2型糖尿病#大疱性类天疱疮(BP)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表皮下水疱性皮肤病,主要影响老年人。其特征是剧烈瘙痒和紧张的大疱。BP IgG自身抗体的主要靶点是BP180,一种基底角质形成细胞的跨膜半桥粒蛋白。大约85%的BP自身抗体靶向BP180的近膜细胞外第16非胶原(NC16A)结构域,抗NC16A IgG抗体水平与BP的严重程度相关。 流行病学数据令人信服地证明,BP最明显的风险因素是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和二肽基肽酶4 (DPP4)抑制剂(格列汀)的使用。格列汀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,广泛用于治疗二型糖尿病(T2D) ,但使用格列汀增加BP风险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。此外,关于常规血压(r BP)和格列汀相关血压(BP+g)的临床和免疫学相似性和差异的数据很少,且部分相互矛盾。格列汀的靶标DPP4蛋白(也称为CD26)在各种细胞类型中普遍表达并具有多种功能。抑制DPP4/CD26活性的各种效应包括,例如,调节炎性细胞如T淋巴细胞。除了BP之外,DPP4及其抑制作用还与其他几种皮肤病有关,包括银屑病、特应性皮炎、T细胞淋巴瘤、肥大性瘢痕和硬化性疾病。
2022-09-21
共304条页码: 13/16页20条/页